作者:www.bitamt.cn 編輯:中國廚房設備網 來源:互聯網
【中國廚房設備網】“90后”來了,整個社會對“80后”的各類爭議還未平息,“90后”便已開始走向職場。他們張揚自身的個性,特立獨行地追尋夢想,用開放的思想迎接全球化,當傳統的中庸之道與“90后”的觀念發生猛烈撞擊之時,是否會引發蝴蝶效應?
“90后”來了,我們準備好了嗎?“不為任何人改變”
金秋10月,是各家企業面試官進駐校園開始招聘的時節。不過這一回,他們可被“90后”驚倒了。復旦大學哲學系一位謝姓的女同學拍攝了一組多媒體簡歷,“希望這樣個性化的展示,能讓用人單位眼前一亮”。中山大學一位韓姓同學遞交的是自己設計的網頁游戲;華東師大的汪同學用視頻展示了自己開淘寶店的故事……驚訝歸驚訝,但既然“90后”這么喜歡用多媒體,可視化簡歷又確有優勢,中華英才網干脆與微軟等外企合作,特別為“90后”開辟了多媒體簡歷招收區,以滿足他們個性化的需求。
第二批被驚倒的是企業里的帶教老師。“天啊!"90后"居然叫我"小麗莎"!”就職于某公關公司的“80后”員工李萍驚訝,“我的英文名叫Lisa,這還是第一次被人叫做"小麗莎"!這樣叫我,簡直太"雷人"了!”李萍還介紹說,每當要求返工時,“90后”實習生經常脫口而出的便是“我了個去”,還外加“三條豎線”(汗)的表情。“賣萌也需要看場合吧!難不成這已經成了"90后"的常態?”
李萍的遭遇,絕非個例。“90后”實習生幾乎成了辦公室白領們每天午餐時的必聊話題。“我的實習生居然一定要抱著毛絨玩具才能做出PPT(演示文稿)。”“我的實習生居然帶了一只活的兔子來上班!”“實習生跟我說工作很無聊,要換實習崗位!”……帶教老師一致揭發,“90后”并沒有區分好工作與私下狀態的自己,工作中會對領導翻白眼,表現出極不滿意的情緒,這些都是不成熟甚至是幼稚的表現。就職于上海浦東新區文化單位的戴文君非常認同。職場前輩們的共同觀點,可“90后”卻不這么想。
“我真的不太明白為什么公司里的老員工如此關注我們,”上師大的大四學生汪同學說,“派給我的任務,我都完成得很好呀。只是在情緒表露和言行舉止上,我們更愿意表達真實的自己而已。我就是我,不想裝扮成任何別的人。”
“宅到深處是自我”
都說“60后”“70后”看不懂“80后”,如今連標榜個性的“80后”也驚呼看不懂“90后”了。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如此另類的一代人?“90后”的口頭禪透露了一些線索。“Hi!家ぬ!倁檤這媞什庅呅牸嗎?(嗨!大家好!知道這是什么文字嗎?)”這樣的網絡語言,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會令人費解,但在網絡世界里卻相當于“標準普通話”。如果說“70后”“80后”把上網當成是一種生活習慣,那么“90后”是把網絡當成了生活本身。
生活在網上,必然“深度宅”這已經成為“90后”的文化基因。他們“宅”得很獨立,很個性。“我在網上買衣服,在網上打游戲,在網上看新聞……”作為“90后”的一員,同濟大學軟件學院大四學生方奕煒說,"宅"在家里,掛在網上,似乎能讓我擁有更多想象空間,所以我喜歡穿越小說以及各種很潮的打扮……大人的意見,直接"無視"。”
也許正是“宅”在網上的生活方式,讓“90后”們雖然和成人世界格格不入,但他們互相之間卻能自成一體。中華英才網人力資源專家張楨寧認為,對于大部分“90后”而言,社交媒體和移動互聯網伴隨成長,借助新興媒體進行自我表達是這代人的一大特點。文字描述的傳統方法已經很難滿足“90后”自我展示的要求。可見,要想搞懂“90后”究竟在想些什么,可能得先進入他們的精神世界再說。于是,華東師大校長俞立中在人人網上開了實名制主頁,與學生互動溝通。不少高校也紛紛開通微博與學生互動。
不得不說,經受過“80后”的洗禮,教育工作者們已經有些“沒了脾氣”。不少“90后”的家長們看到了與“80后”的沖突與掙扎,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也顯得格外寬松。陳俊杰就是一個“90后”的家長,孩子正在讀高二,成績也算不錯。“我平時工作比較忙,不太管孩子。我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只要他快樂健康地成長就夠了。”至于與孩子的溝通方面,陳俊杰坦言自己做得不夠好,孩子們每天回家不是做功課,就是抱著電腦,也不太和父母講話。“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成長模式,應該給孩子空間,讓他有自己的思考與世界。”
令人費解的“90后”,“我們不是一天長成的”
面對“為得高分威脅教師”“15歲駕車撞人”等讓人搖頭的“90后”肇事者,面對總是抱著一切都“無聊”“無所謂”態度的“90后”,人們不免要問:不知不覺的,他們怎么長成這樣了?
作為一名“80后”的大學教師,上海建橋學院的汪稹認為,差異的根源在教育:“我讀書的時候,老師和家長所說的話就是權威,哪怕自己異想天開,也大多不敢付諸行動。而現在很多教師都帶著理解學生的心態與他們交流,更多的是鼓勵他們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對于“90后”學生的特立獨行,她也深有感觸。汪稹有個學生非常喜歡街舞,為了改變大眾對街舞“簡單而傻傻”的看法,這個學生不僅建立了一個全面介紹街舞的網站,還自費去香港參加街舞比賽,以此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如果是我,可能沒有他那樣的勇氣和熱情。”汪稹坦言。
“大多數"90后"還是很陽光健康的,他們比"80后"更有想法,他們對生活的看法往往超越了年齡本身。對于感興趣的事情,他們會呈現出極大的熱情并付諸實踐,”晉元高級中學的王老師這樣定義“90后”,“這要歸功于教育環境越來越寬容,越來越尊重學生的個性。”
充滿夢想的“90后”讓老師們驚喜,但對于一些極端無視社會規則、學校秩序的“90后”也令他們頭疼。不少教師認為,學校和家長的管束不夠,是一些“90后”走向極端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張弛之間如何把握,這正是讓教育工作者們為難的地方。
“80后”的個性曾讓中國社會為之一震,讓我們品嘗到了極為復雜的心情。從行為方式到價值觀的一系列碰撞之后,“80后”漸漸成熟,挑起了越來越多的社會責任,社會公眾也從“80后”身上獲得不少啟示。如今更為生猛的“90后”新鮮出爐了,面對他們身上更多的棱角,更強烈的沖撞,我們是該持續寬容,還是該收緊韁繩?
“生活在網絡化、全球化的時代里,我們想得多,做得更多!雖然在很多人眼中,我們有些另類,但誰又能說這不是改變世界的開始呢?”屬于“90后”的方奕煒如是說。
面對“90后”沖擊波,我們有多少問號
雖然距離第一批“90后”集中踏入社會還有兩百多天,但“90后”的沖擊波已經真實地來到了我們身邊。在對一系列“哈哈鏡”式的行為打上感嘆號之后,我們是否能給“90后”以及我們自己,再打上幾個問號?
沖擊一:“90后”自成一體的語言交流系統,成了世人眼中讀不懂的“火星文”。其實,每一代人都可以是一個群體,但這個群體應當能和其他群體“無縫連接”。如果我們看不懂“火星文”,那也別指望他們聽得進我們的“老生常談”。我們讀懂他們,才有可能讓他們信服我們。
沖擊二:“90后”或張揚、或壓抑的特立獨行的個性。究竟是他們改變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他們?張揚往前走一步就是怪異,那么,對“個性”的包容度是否應該有個邊際?社會需要,也從來不乏特立獨行者,但人畢竟是群體性動物,現代社會的任何事業都需要強大的團隊去協同完成。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成長的過程,就是適應環境、融入社會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味寬容,可能會讓事情的發展走到另一個方向。
沖擊三:互相看不懂的“代際”文化。如今不但“70后”看不懂“90后”,“80后”看不懂“90后”,甚至“90后”也有點兒看不懂“95后”。從這個角度來看,“代際鴻溝”有不斷加深之勢。如果說,“80后”的出場讓我們措手不及,那面對“90后”和還在中學校園里的“95后”,我們是不是該快速總結出經驗,讓他們在保有一代人特性的同時,能和這個社會磨合得更快,成長得更好,成長的代價更小?
文章來源:【中國廚房設備網】使用互聯網資源,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 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同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