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www.bitamt.cn 編輯:中國廚房設備網 來源:互聯網
【中國廚房設備網】 走入波蘭企業家沃伊泰(Wojtek Chelkowski,45歲)的客廳,就會看到墻上滿掛油畫畫像、黑白照片,還有追溯到15世紀的家族譜。沃伊泰先容說,畫像里的人是他的曾曾祖父母,照片中則是他的父母親,他由于常年不在波蘭,把家族照擺出來是為了時時提醒自己和孩子們,他們的根在哪里。 沃伊泰坦言,年青時喜歡到處闖蕩,他在波蘭考獲海事文憑后當過一陣子航海員;1988年移居美國,在紐約州立大學海事學院攻讀研究生學位,畢業后加入一家國際船運代辦代理公司。1997年,公司派他到新加坡開設分部,不巧碰上亞洲金融風暴,公司決定撤走在亞洲的投資,他又回到美國。可是一年后他重返新加坡,還決定自己創業,設立Seamind船運代辦代理公司。
沃伊泰(右二)不僅在新加坡創業,三個兒子也在本地出天生長,太太現在也舍不得離開這里。他們客廳墻上掛著可追溯到15世紀的家族族譜和父母輩的黑白照。(唐家鴻攝)
對亞洲市場深具決心信念
沃伊泰說,1990年代末亞洲經濟普遍低迷,但新加坡親商的基礎前提,政治領導層又擁有長遠計劃,讓他對這個市場深具決心信念。他和妻子安娜(Anna)一起接受訪問,談到這里他調侃安娜說:“當年我們只是男女朋友,我告訴她我打算在新加坡創業,她還認為我腦袋有題目。但是現在她比我更不愿意離開新加坡。”
安娜有點不好意思,她說她的父親1970年代曾來過這里,看過父親拍下的照片,新加坡和亞洲給她的刻板印象是又窮又臟。她和沃伊泰結婚后隨丈夫到這里糊口,觀感有了180度的改變。安娜現在育有3個兒子,新加坡良好的社會治安讓她覺得,這里是撫養孩子成長最好的地方。
沃伊泰的孩子在本地出天生長,但他們在家中都講純正的波蘭語。他們夫婦也時常在復活節和圣誕節時,邀請那些相熟的波蘭同鄉到家中,以傳統的方式過節。
為了在本地先容波蘭音樂家蕭邦,沃伊泰去年在波蘭大使館的支持下,和一群志同志合的友人設立了“蕭邦協會”(Chopin Society)。他們計劃在今年11月舉行首屆新加坡國際蕭邦鋼琴比賽,但愿通過這平臺發掘本地的音樂人才。
沃伊泰是蕭邦協會的秘書。他說:“我以身為波蘭人而驕傲,但我也但愿以自己的方式為新加坡社會做出一點貢獻。”
波蘭姐妹與新加坡特別有緣
卡米拉(Kamila Baranska,37歲)1991年來新,當時她才17歲。卡米拉的父親是外交官,所以她從5歲開始便隨父親到不同國家棲身,來新加坡之前她曾在北非住了6年。
卡米拉在本地的國際學校完成高中教育,之后到歐洲留學,1995年畢業后再回到新加坡。當時她沒想說一定要留在這里發展,只是由于父母還在本地,所以來碰碰命運運限,看能不能找到適合工作。1990年代中期,本地就業市場蓬勃,她在兩周內就在一家國際護發產品公司找到工作。過后,她遇到在本地工作的蘇格蘭籍男友,戀情發展順利,就一直留下來。他們倆婚后育有兩個女兒,分別是8歲和5歲。一家4口都是新加坡永久居民。
卡米拉說自己一家和新加坡有特別的緣分。先是由于父親的工作而與新加坡結緣,但家中兩老已在1997年回國,她卻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天地。現在,連她的妹妹馬爾維娜(Malwina)也由于工作緣故,輾轉從法國再次回到新加坡,還熟悉了新加坡籍的男朋友。卡米拉開玩笑說:“我的母親有點氣惱,由于她的兩個女兒都離她非常遙遠,都被新加坡‘搶’去了。”
為了確保孩子有良心,卡米拉每年帶孩子回波蘭和蘇格蘭看望祖父母,也帶孩子到駐新的波蘭大使館去學習波蘭語。另一方面,她對在本地的糊口非常滿足,也沒有像其他外國人一樣把孩子送到國際學校,而是讓她報讀丹絨加東小學。
卡米拉說:“我們在這里有一群很好的朋友,大家互相幫忙,糊口過得很充實。至于未來是否會離開,要看孩子的需要。新加坡太小了,孩子需要更多機會接觸世面,新加坡可能無法知足這點。”
我們在這里有一群很好的朋友,大家互相幫忙,糊口過得很充實。至于未來是否會離開,要看孩子的需要。新加坡太小了,孩子需要更多機會接觸世面,新加坡可能無法知足這點。”——卡米拉
對波蘭政局并不擔心
對于波蘭總統伉儷和高級官員在空難中逝世,受訪的波蘭人無一不感到震動及驚奇。斯塔尼洛說:“沒有一個形容詞能夠完整地形容我們內心的感覺。”
除了哀傷,也有人對這起意外感到費解。達戈米爾說:“我覺得有點絕望,保安的工作應該做得更全面,為什么有這么多政要同坐一架飛機?”
沃伊泰則以為,從人性層面而言,任何悲劇都會讓人難過一陣子,一夜間這么多重要人物“消失”的墜機事件,更有這樣的影響力。不外他但愿這起事故也能慢慢化解波蘭與俄羅斯多年的芥蒂。
波蘭總統卡欽斯基前往斯摩棱斯克州是為了參加紀念蘇聯制造的卡廷森林(Katyn Forest)事件受害者的流動。卡欽斯基遇難后,俄羅斯領導人和當地機構予以調查事件的多方配合,獲得外界普遍好評,以為這有助于改善兩國的關系。
談到波蘭的未來發展,受訪者一致對國家的政治體系表示有決心信念。達戈米爾說:“據我了解,家鄉的民眾并不覺得這會造成政治危機。我也相信,波蘭的政治軌制已經相稱成熟,他們會順利地過渡到下個領導班子。”
兩代波蘭學者看新加坡各不同
新加坡國立大學電腦學院副教授斯塔尼洛(Stanislaw Jarzabek,61歲)1990年來到新加坡,一晃在這里住了20年,他笑說:“實在也不知道為什么,一年一年這樣過去,我和妻子到現在從沒想過要離開。”
斯塔尼洛來新之前,在加拿大的馬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任教。他當年應本地企業的邀請,來此介入研究工作,同時在國大擔任兼職講師。他后來接受國大聘約,成為全職教員。
推崇本地的務實立場
在斯塔尼洛看來,新加坡雖小但擁有很多迷人的特質。他喜歡這島國四季如夏,處處綠意盎然。萊佛士如何通過政治手段巧奪新加坡治理權的故事,也讓他對新加坡早年的歷史愛好濃厚。但他最推崇的是新加坡人的務實立場。
斯塔尼洛目前是本地永久居民。他說:“剛來時看到新聞報道,發現這里一切的運作都這么理性、務實,感覺很其實。有一些國家即使面對經濟危機,政界領袖仍舊在國會中辯論一些無謂的小事。比擬之下,新加坡顯得更有聰明。”
斯塔尼洛在新加坡渡過了三分之一的人生,不僅對島國認識,對本地的波蘭社群也有相稱了解。他說,在這里的波蘭人大多是被總公司派到這里工作的專業人士,其中包括隨異國丈夫遷居本地的波蘭籍妻子,還有少數嫁給了新加坡籍丈夫的波蘭女性。1990年代來新的波蘭人通常在這里棲身較長時間,近幾年來新的波蘭人較多是年青的白領族,可能只待兩三年,活動率較大。
在新加坡這么久,斯塔尼洛當然知道這里的另一特點是變化多,糊口節奏快。新事物雖然布滿刺激,但他有時也但愿新加坡可以把步伐慢下來,不要走到哪里都看到進行中的建筑工程。
他舉出一個令人莞爾的例子:“在歐洲要找到那種30多年都在統一個地點營業的餐館良多。在新加坡,這樣的例子很少見。這種歷史和傳承氛圍,是歐洲讓人著迷的長處。”
波蘭民眾在南部城市克拉科夫中央廣場參加為卡欽斯基總統夫婦舉行的悼念流動。(新華社)
要融入實在蠻有挑戰
38歲的達戈米爾副教授(Dagomir Kaszlikowski)也是波蘭人,目前任職于隸屬國大物理系的量子科技研究中央。他2001年來新,和斯塔尼洛比擬,在這里的時日少了一半,但他在短短兩年后就決定申請成為公民。達戈米爾后來和新加坡籍女朋友結婚,他倆現在育有一名4歲的女兒。
達戈米爾指出,要融入新加坡實在蠻有挑戰。他說:“我來新加坡10年了,但是在小販中央點咖啡仍是有難題,服務員老是不太能聽懂我要什么樣的咖啡。”
但是,和這些小小的不便比起來,新加坡的其他上風讓他倍感安全。達戈米爾舉例說,東歐的前南斯拉夫在1990年代初陷入內戰,爆發嚴峻的種族沖突,比擬之下,新加坡各種族間和諧共處的社會狀態長短常難得的。另外,新加坡政府對研究領域的鼎力支持及投資,也是其他國家難以相提并論的,這對身為研究員的達戈米爾來說很重要。
或許由于春秋有差距,跟斯塔尼洛比擬,達戈米爾對島國環境的改變采取更包容的立場。他說:“我喜歡不斷轉變的新加坡,由于這才是活力都市的表征,歐洲就給人一種停滯不前的感覺。像新加坡觀景輪,我們全家都特別喜歡,這是很‘酷’的建筑。”
在歐洲要找到那種30多年都在統一個地點營業的餐館良多。在新加坡,這樣的例子很少見。”——斯塔尼洛
我來新加坡10年了,但是在小販中央點咖啡仍是有難題,服務員老是不太能聽懂我要什么樣的咖啡。”——達戈米爾
文章來源:【中國廚房設備網】使用互聯網資源,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 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同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