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7年開始,方便火鍋作為一個新品類快速崛起,高額的利潤引各行搶食。餐飲企業如海底撈、小龍坎、德莊,冷食企業如三全、海欣,休閑零食企業如良品鋪子、新希望,以及方面便企業統一紛紛入局。
不少品牌還都是各自領域內的一線大佬,市場喧囂,大佬出馬就真的能把自熱火鍋做好嗎?資深快消品營銷專家王冠群曾在方便面行業深耕多年,可謂快消品行業老炮兒,在他看來,客觀來說目前各方勢力都不太靠譜。
短板一
受眾、場景單一,發展空間有限
方便火鍋火起來, 得益于“一人食”族群的壯大和消費升級。方便火鍋用戶35%是白領上班族,其次是學生,再次是旅游人群等。快消品實戰專家王冠群稱,“渠道銷售數據能更好的證明這一點,辦公樓下的便利店、學校超市、網吧、景區是銷量比較高的地方。”
高利潤率、深受新生代消費群體喜歡是方便火鍋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一盒定價35元的方便火鍋成本不超過10元,方便火鍋的毛利率遠高于傳統火鍋企業。更重要的是方便火鍋的消費群體都是新生代消費群體,這也是眾多企業介入方便火鍋行業的重要原因。
但不得不承認,從產業端和消費端結合來看,該品類也受價格、食材品質、食品安全等因素影響,未來發展空間會受到限制。在行業內,“特定場景消費的小眾產品”、“受眾力有限,僅僅是網紅一陣風”等質疑,不絕于耳。雖各大企業紛紛入局,卻都明白市場遠沒有那么大。
短板二
技術缺陷,食品安全存風險
“投入太大,市場還不明朗,不會貿然建廠。”大多介入這個市場的企業都處于一個“搭順風車”的狀態。王冠群認為這直接導致了致命性的問題:同質化嚴重,食品安全難保障。
“你可以隨便拆開一個方便火鍋的包裝,里面有肉包、菜包、底料、餐具等等,全部都來自不同的供應商,企業通過組裝‘拼湊’成自己的產品。”記者隨之觀察了多家企業的方便火鍋產品,有些產品甚至各個料包包裝都不統一,十分簡易;細看每個料包上的生產日期也是不一樣的。一個外包裝標明生產日期為2017年10月16日的方便火鍋,肉包上生產日期是10月15日,菜包是10月6日,底料包是9月5日。再有離譜的可能相差四五個月。
方便火鍋有沒有生產標準?用了多少添加劑、防腐劑?有人監管嗎?這些擔憂并非杞人憂天。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2016年公布的食品生產許可分類目錄中,并無方便火鍋這項。國家和地方標準都沒有。《“方便自熱小火鍋”發展情況市場調查報告》也稱,品牌雜亂、封裝不合規、經營不規范、產品同質化問題不同程度存在。
短板三
各方都想蹭風口,卻都不專業
綜觀目前自熱火鍋的參與者,餐飲企業、休閑食品企業、冷凍食品企業、方便面企業,他們雖然各有特長,但在自熱火鍋這個產品上都不專業,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都是在蹭這個熱門產品的“風口”,想要把這個產品做長久的企業少之又少。
2017年,先是一些火鍋企業劍走偏鋒,做起了方便火鍋。他們的優勢在于,消費者一旦認同該品牌的火鍋,接受起該品牌的方便火鍋也比較自然,可謂“無縫對接”。事實也證明,火鍋企業的線上銷售數據比較可觀,小龍坎一款方便火鍋在天貓上的累計銷量已經超過77萬盒。而海底撈一款方便火鍋在天貓上月銷量能達5.6萬盒。
但自熱火鍋是一個工業化產品,不管是生產還是未來的市場拓展,和餐飲行業都有著巨大的差別,火鍋餐飲企業在這方面的先天欠缺,成為其重要短板。
由于品牌認知度較高,方便面企業雖入局較晚,但其線下渠道的優勢不可忽略。商超的鋪貨量自不必說,小型終端也是無孔不入,線下銷量最好的學校、網吧、便利店等都有涉及。而其產品本身也是從方便面過度到方便火鍋,消費者接受程度較高。
這些都是方便面企業的先天優勢,然而從目前透露出來的信息來看,統一的入局更像是面對方便面市場萎縮、業績下滑的一種業務線拓展嘗試,僅僅是試水,其對這一產品給予的希望并不大,很可能只是淺嘗輒止而已。
相比于火鍋企業和方便面企業,凍品企業的加入優勢就更不明顯了,在品牌認知度和線上線下渠道分布上遠不及前兩者強勢,但其也并非一無是處,在食材上還是實現了一定的差異化。比如三全、海欣的方便火鍋里就加入了自家生產的火鍋丸,不但達到了食材差異化,更是為食品安全加了一層保障。但除了火鍋丸,其他食材料包目前仍無法避免“多家組合”的通病。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冷凍食品(ID:idzk001)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 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同類資訊